清明小长假,故宫博物院在多个平台连续进行三场直播,让不少上海市民千里之外、足不出户见识“无人的故宫”。 “想到‘无人的故宫’激动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,可实际上恢宏大气的太和殿缩小到手机屏幕,就算没人也完全感受不到现场那种震撼。 ”市民汤烨宇每到北京必去故宫,但这场直播还是让他失望了——镜头不稳、收音不清,“就算跟人声鼎沸的现场比,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。
”同样是这次直播,市民曹倩却认为“信息量太大”“需要边看边做笔记”。
在主播的带领下,她看到故宫用来灭火的大水缸是如何在寒冬里保持不结冰,看到藏在“御路石”里的“小萌兽”,看到了望柱云纹的细微变化,“如果不是直播,这些细节我去再多次故宫都不会注意到。
”“我不同意直播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趋势。 这只是一种传播的手段,不可能代替观众走进博物馆的体验。 ”曾担任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的张岚强调,“博物馆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实物感受历史和文化”。 但目前博物馆的展陈方式不可能把所有文物的知识、故事全部用文字展示出来,直播却能弥补这一点。
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马琳记得,在伦敦举办的一场马蒂斯作品展上,策展方特意将同一幅画作的原作和印刷品放在一起,让人直观感受差异——差之毫厘已是谬以千里,更遑论屏幕小、镜头糊的直播。
而且越来越多的沉浸式、互动式展览,观众本身就构成展品的一部分,这是直播无法替代的。 “但很多博物馆现场展陈有一大问题——受限于场地等因素,很多细节是看不清楚的。 ”马琳说,博物馆直播弥补了这种缺陷,可以带领观众360度无死角地探索展品。 她对希腊的考古博物馆印象很深,“一边是实物,一边是屏幕,可以对比实物看细节,也是把历史和当代相联系。 ”这样的展陈方式在国内一些展览也开始使用,“‘线上线下’混合是博物馆的大势所趋。
”。